北美海域食人菌感染風險上升

(本報綜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警告,一種名為「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俗稱「食人菌」的細菌,隨著海水溫度上升與颶風季來臨,感染風險正在增加,且分布範圍正向北美更多地區擴散。

該細菌多存在於佛羅里達州墨西哥灣沿岸等溫暖的沿海水域,能經由皮膚傷口進入人體,引發迅速惡化的嚴重感染。CDC數據顯示,約五分之一的感染者會在短時間內死亡。

佛州第三代海綿捕撈船長喬治·比利里斯回憶,2019年7月,他與孫子在海邊作業時,因小腿後方一個微小傷口接觸到海水中的細菌,數小時後出現寒顫、發燒與嚴重腫脹。「只是個小痂皮,沒想到差點送命。」他說。住院後,醫生用記號筆在他的腿上標記感染擴散範圍,經過三週治療才保住了雙腿。

南佛羅里達大學微生物學家瓦萊麗·哈伍德指出,氣候變遷導致海洋水溫上升,不僅讓該細菌更易滋生,還推動其分布範圍擴大。「隨著水溫變暖,我們在更多北方地區看到病例。」她說。近年來,北卡羅來納州、康乃狄克州、甚至紐約州均有確診病例。

根據各州衛生部門統計,今年路易斯安那州已通報17例、佛羅里達州16例、北卡羅來納州7例,其中佛州死亡5人,為全美最高。

雖然目前俄勒岡尚未成為「食人菌」主要感染區,但隨著氣候變暖,這種細菌正持續向北擴散,本地沿海水域未來的感染風險不可忽視。專家提醒,若海水溫度持續升高,夏季下水活動或食用未煮熟海鮮(特別是生蠔)都可能增加感染機率;民眾若皮膚有傷口應避免接觸海水或做好防護,並確保貝類完全煮熟至攝氏63度(華氏145度)以上,一旦在接觸海水後出現腫脹、疼痛或發燒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