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與羅斯福銅像將重返波特蘭
(本報綜述)五年前,在2020年「原住民憤怒日」示威中,波特蘭南公園(South Park Blocks)的亞伯拉罕·林肯與西奧多·羅斯福銅像被抗議者推倒。日前,市政府宣布將於未來兩年內重裝這兩座雕像,並加上新的歷史解說標示,以「幫助市民重新理解這些歷史人物」。
根據市府規劃,林肯銅像預計在2026年初重新豎立,羅斯福銅像則約於一年後復位。不過,這項計劃再次引發爭議。部分民眾主張應恢復原狀,而另一部分人則要求,若要重裝,必須同時揭示他們在原住民與種族問題上的爭議。
林肯一直被視為「解放黑奴的總統」,但在1862年「達科他戰爭」後,他批准處決38名達科他原住民族戰俘,被批評對原住民過於嚴苛。支持者認為他已盡量減刑,但批評者指責他為政治妥協而犧牲人命。俄勒岡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大衛·路易斯表示,林肯的決定「顯示他選擇了方便的做法」。
對此,歷史學者艾瑞克·佛納則指出,林肯的思想在生涯中不斷成長,「他能超越時代的偏見,這正是他偉大的地方。」多數波特蘭居民也贊成讓林肯銅像回歸,但其歷史複雜性同樣讓人覺得很難說清。
相比之下,羅斯福的爭議更大。這位以開創環保與改革著稱的總統,同時推動過逼迫原住民土地讓給白人佔有的政策,並曾發表「十個印第安人中九個是壞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言論。雖然他後來邀請非裔領袖布克·華盛頓赴白宮共進晚餐,被視為勇敢之舉,但許多學者仍認為他在種族與殖民問題上的態度深具矛盾。
波特蘭藝術與文化局目前委託學者撰寫新解說文字,說明林肯與羅斯福「既有貢獻,也有錯誤」。路易斯教授表示,他的任務是「如實呈現歷史」,讓民眾了解「偉人也可能造成傷害」。
市府承認,要在幾行標示牌上完整呈現這些歷史人物的複雜面貌,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隨著雕像即將重現,波特蘭也將再次面對一個難題:如何在尊重歷史與回應當代價值之間取得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