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花紀念墓園祭壇設計團隊舉辦供品模型徵集活動 預計整體設計方案將於2025年底完成
(本報記者俄廣才攝影報導)由朗花紀念墓園祭壇設計團隊舉辦的「祭壇供品模型」徵集活動,於7月26日上午在中華會館禮堂舉行。
中華會館主席廖懷澤、副主席李汝堯,都會局(Metro)公共關係專員漢娜 埃里克森(Hannah Erickson),華埠歷史博物館董事會成員李素娟(Gloria Lee)及社區民眾數十人參與了祭品模型的現場手工製作。
朗花紀念墓園祭壇設計師團隊藝術家尤琦(Qi You)、張曉帆(Sophia Xiao-fan Austrins),在介紹設計團隊面向社區徵集祭壇供品模型理念時表示,「尊崇先祖」對華裔社區的文化習俗至關重要。1950年麥魯瑪縣政府清理了朗花墓園墳墓,將其用作停車場和辦公大樓,數百座華裔先祖的墳墓被褻瀆, 抹去了對埋葬於此的近3,000位華裔先祖的記憶,切斷了華裔社區與一個具有民族文化與精神意義的場所的聯繫。
「我們面向社區徵集的祭品模型,是紀念墓園祭壇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尤琦說。
「我們邀請社區居民用黏土創作祭品模型,之後會挑選出一些作品將其鑄造成青銅器放置在祭壇上。這些用黏土塑造的祭品印記,將永久保留在青銅器的表面。」
藝術家尤琦,擁有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藝術學士學位,及紐約州立大學陶瓷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擴展媒體藝術碩士學位。其作品曾在北京今日藝術館,以及紐約、加州、西雅圖和俄勒岡州的藝術館展出。
藝術家張曉帆,為Colloqate Design藝術總監,她設計的作品涵蓋圖書館、社區中心、資源中心、住宅裝置和展覽,以及創意和學習空間,致力於在整個建築環境中體現種族、社會和文化平等的空間設計。
這是她們第三次舉辦相關祭品模型徵集活動,得到了社區民眾的積極支持和參與,目前已收集到大約五十件泥塑作品。她們將整合、總結出泥塑作品不同的主題方向,根據經費的情況盡可能採用多一些作品。
尤琦表示,「民眾所製作的祭品非常有想像力,從傳統的水餃、橘子、榴蓮、粽子、茶具、酒壺到文房四寶、手珠,到幸運曲奇及熱狗,這些豐富的內容體現了華裔社區多樣性的歷史背景及文化習俗,讓我們深受啟發。這將使朗花紀念墓園真正地成為我們集體參與並為之做出貢獻的祭壇。」
都會局公共關係專員漢娜 埃里克森在接受採訪時表示,1994 年,麥魯瑪瑪縣府將其墓地的所有權轉移給都會局。此後都會局 一直負責這些墓地的維護和管理,包括第14區的朗花墓園。
2005年,當社區成員證實了朗花墓園14號街區仍有華人墳墓的史實後,人們表示希望在該地建立一座紀念墓園。隨著2019年選民通過公園和自然債券法案,都會局有資源將建立紀念墓園的計劃變為現實,目的是讓紀念墓園成為所有參觀者學習、反思和療癒的地方。

參與祭品模型製作的部份民眾手持他們的泥塑作品,與都會局公共關係專員漢娜 埃里克森(前排左一)中華會館主席廖懷澤(前排左二)藝術家尤琦(後排右二)設計師張曉帆(後排右四)華埠歷史博物館董事會成員李素娟(後排右五)等在活動中合影留念
「朗花紀念墓園祭壇建成後,持續維護將成為都會局長久運作、管理的一部分。」漢娜 埃里克森說。
據了解,都會局已投入公園債券中撥出的400萬美元,用於第 14 區紀念墓園的建造。隨著麥魯瑪縣府在2025至2026財年額外撥款的100萬美元,該項目已更接近實現社區支持的設計所需的總體資金。縣府方面還預計在2027財政年度再追加撥款150萬美元,這將進一步協助填補剩餘的預算缺口。
預計,朗花紀念墓園祭壇的整體設計方案將於2025年底完成, 整體建築將於2026 年底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