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變革: 波特蘭市長泰德·惠勒結束8年任期
(本報綜述)波特蘭市長泰德·惠勒(Ted Wheeler)將於12月18日,出席他作為波特蘭市長的最後一次市議會會議,這也標誌著他正式卸任市長一職。從這一天開始,他將把職位交接給新當選市長基斯·威爾森(Keith Wilson),結束長達8年的任期。泰德·惠勒執政的這段時間,被形容為充滿挑戰與變革。他的任期面臨民眾動盪、無家可歸危機及公共安全等多重挑戰。
作為自1993年至2005年薇拉·卡茨(Vera Katz)以來首位連任超過一屆的波特蘭市長,泰德·惠勒任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包括冰雪暴、熱浪、野火煙霧、疫情封鎖、全城抗議活動,以及無家可歸和謀殺案件數量激增等問題。
惠勒坦言,波特蘭當時並未具備應對芬太尼危機等挑戰的能力,政府不得不重新調整優先事項。他表示:「我們專注於公眾最關切的議題,包括公共安全、無家可歸、宜居性及經濟復甦。」
疫情加劇了無家可歸問題,惠勒在第一任期時曾承諾,為所有露宿街頭的人提供安全的庇護所,然而這一目標未能達成。他坦承當時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補充道:「我們沒有預見到情況會急劇惡化,但我也沒有放棄。」惠勒指出,近一年半來,波特蘭新增了約900張庇護床位,但需求遠超供給。
惠勒的繼任者基斯·威爾森在競選期間提出相似的承諾,誓言在一年內結束無家可歸問題。惠勒表示,若威爾森能夠找到足夠的庇護床位、穩定的資金來源並獲得服務機構的支持,他相信威爾森有可能實現目標。
在擔任波特蘭市長之前,泰德·惠勒於2006年當選為麥魯瑪縣委員會主席,之後於2010年接任俄勒岡州財政司長,並於2012年成功連任。
回顧18年的政治生涯,惠勒表示自己並未預料會在政壇服務如此之久,並期待迎接人生的新篇章。「我期待著未來能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泰德·惠勒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