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特蘭地區餐館廚餘廢食 2020年起嚴管

(本報綜述)作為全美的環保先鋒,地區政府都會局(Metro)在推環保項目,宣佈由2020年,所有每星期有超過250磅廚餘的餐館,必需參加廚餘再用計劃。

目前在大波特蘭地區,送到堆填區的垃圾中,有五份之一是廚餘廢食。根據都會局的資料,每年有5,000架次滿載廚餘廢食的大貨車將這些食物殘渣送到堆填區中,而這等垃圾會產生有問題的甲烷氣體。都會局希望透過回收計劃,能好好利用這些廚餘。

都會局的資源保護經理Pam 表示,整個計劃的構思是與其讓這些垃圾放在堆填區內並釋放一些加速溫室效應的氣體,倒不如回收這等廚餘,將其轉化為有用的東西,例如是能源。

都會局現正籌備在波特蘭地區建設一設施,將由餐館收集回來的廚餘廢食轉化為能源,供給本地區使用。

加州庫卡蒙加牧場市(Rancho Cucamonga)近來積極推動食物資源再利用計畫,將一般餐館的廚餘物盡其用,經加工後當成肥料用於園藝。

這個名為Burrtec Waste Pilot Program的計畫,主要是將廚餘堆肥化,轉為營養豐富的有機土壤。為此,市府與境內諸多餐館聯繫,由他們提供原料施工,戶外購物中心Victoria Gardens的餐館Lucille’s的總經理Martin Rodriguez表示樂觀其成。 市府認為此舉為雙贏,有人免費處理餐館的廚餘,省去麻煩,而垃圾處理業者則能取得製造有機肥料土壤的原料。

在初期階段,每天約有三個垃圾桶(trash bin)、一個回收資源桶(Recycle bin)的量可加工,至今計畫實施兩個月後量增,一天一家餐館平均可回收五大桶廚餘,Lucille’s表示他們省下約500元的廚餘處理成本。

垃圾處理業者Burrtec不單接收到Lucille’s的廚餘,另有庫卡蒙加牧場市BC Cafe、Red Hill Coffee Shop、Panther Cafe、Chili’s、On the Border、Souplantation和Hometown Buffet傾倒的廚餘,經處理堆肥三個月轉成有機土壤。

Burrtec總經理Richard Crockett日前邀請市議員與環保團體、媒體前往芳坦那(Fontana)的廠區參觀,瞭解他們如何處理廚餘。其間,庫卡蒙加牧場市府環保計畫經理 Linda Ceballos還將手插入有機土裡,她說:「這些廚餘已經變成沙土。」

該公司現將這些有機土壤賣給居民與中小企業,為地方創造財富。Burrtec回收與有機業務的部門總監Steve Kanow說,一般垃圾有30%到40%成分,可經堆肥變成有機物質再利用。在成功創造利潤後,Burrtec有意擴大到庫卡蒙加牧場以外的30個社區,實現垃圾變黃金的理想。該公司開放專線 : 909-429-4200,解釋有關餐館廚餘的回收計畫,意者可與他們聯繫。

為防範劣油危害食安,衛福部食藥署昨日宣布,明年元旦起全臺9萬5千家餐廳、速食店等產生的廢食用油、廚餘,業者須與回收清理機構、再利用機構簽訂契約,明訂再利用種類,並把每天回收的數量做成記錄備查,便於環保署進行勾稽比對,違者最重罰3萬元,可連續處罰。

食藥署昨日公告「餐館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明訂餐館業者廚餘、廢食用油等事業廢棄物,全數歸由食藥署嚴管。目前餐館業的廢油、廚餘根據經濟部「廢棄物管理法」規定,進行再利用或清除,從明年起由食藥署管制9萬5千家餐館業者的廚餘、廢食用油去向,包括便當店、披薩店、速食店等立即可食用的商店,但小吃攤、飲料店、冰淇淋店等業者,則不在管轄範圍。

這次公告辦法明訂廚餘、廢食用油再利用的用途,以廚餘來說,可以再利用做成飼料、肥料;廢食用油可作為肥皂原料,或加工製成生質柴油;若再利用做成表列以外的物品,須向衛福部申請,審核通過才可再利用,嚴禁流入食品鏈。

廚餘佔本港垃圾量高達40%,減廢就要減廚餘,港府近來把目標指向餐廳,要求食肆「咪嘥嘢」。皆因近10年的工商業廚餘升幅近倍,不阻止餐廳做「大嘥鬼」,豈能減廢!

港人經常外出用膳,但又有多少人時時刻刻記得「惜食」,不吃剩食物、又或主動叫少飯?環境局昨就啟動「咪嘥嘢食店」計劃,找來逾300間餐廳如翠華、太興等,幫手推動惜食。

按計劃,食肆可自願申請加入,條件是要推行惜食措施,例如提供少飯選擇、套餐分量要有大小選項、只在顧客要求時才提供小吃,又或獎勵吃光食物的顧客等,符合要求的餐廳,可以獲得當局表揚。

要求餐廳幫手減廢,確因為問題嚴重。縱使本港主要的廚餘來源,家居仍佔約7成,來自餐廳、食品工廠等的工商業廚餘,則佔三分一,卻升勢凌厲,從2004年的532公噸,猛升至去年的1,033公噸,升幅為驚人的94%,相反家居廚餘較10年前下降3.2%。

廚餘數字暴升,既因本港餐廳數目增長,且在近年,自助餐、任食壽司、任食韓燒或火鍋等的飲食模式,更見盛行,也助長餐廳做「大嘥鬼」吧?

其實,外國對於餐廳的廚餘問題,已是愈來愈注重,因為與經常被斥浪費食物的超市相比,餐廳的廚餘問題,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在法國,整體垃圾之中,來自餐廳的佔15%,比起零售商舖包括超市所佔的11%,比例還要高;美國的商業廚餘,餐廳也是佔去大部分,高達70%。

針對餐廳施行減廢,自然先要從減少剩食入手,鼓勵市民吃光食物,宣傳教育、口頭勸喻,只怕成效不夠高,餐廳如要減廚餘,更要有實際措施吧?地球之友早前就與逾百間食肆合作,例如有任食餐廳安排店員減少收碟,讓食客吃光食物之後才再拿另一碟,避免食客一次過拿太多食物。

而且更要有甜頭,部分參與餐廳就以10元現金回贈、加送甜品等方式,吸引食客把食物吃光。用獎勵方式,相比起吃不完要罰錢,自然亦容易叫人受落。

在此之外,還可有甚麼方法?外國更有餐廳想到利用改動餐牌,成功減少廚餘。一間名為Sanford USD Medical Center的美國醫院,在2011年便大力在3間食堂實行減廚餘政策,找來外判公司進行分析,例如研究不同季節哪些菜式較少人吃,又或如何調整材料組合更符合食客口味等,繼而改動餐牌,結果在約7個月之後,食物浪費量減幅達到43%。

減廚餘看似問題複雜,不易做到,但事實上,是不能還是不為?2013年,紐約時任市長彭博推行名為Food Waste Challenge的計劃,向逾百間參與計劃的餐廳下「戰書」,這份戰書不是叫餐廳提供少飯般簡單,而是直截了當,明確要求餐廳要減50%廚餘!看似很難實現,但當地政府找來專家教授餐廳減廢之道,在推行約半年之後,計劃已開始收效,廚餘數量減少了2,500公噸,餐廳把還能吃的食物捐出,不能吃的拿去回收、轉為能源,已成功消滅不少廚餘。

實際上,外國對要減少餐廳廚餘的決心,已是愈來愈大。如美國加州今年出狠招,通過減廚餘的法例,自本年中起,強制每年產生逾200公噸廚餘的商家如酒店等,必須回收廚餘,到了2017年,每年產生逾100公噸廚餘的大型食肆,也同樣要回收廚餘。

若然本港要立法強制,當然過程將繁複,商家看到「強制」兩字亦不會高興,但面對堆填區迫爆,廚餘要減的問題亦是刻不容緩。餐廳責無旁貸,必須多配合,如積極把廚餘回收,又或動腦筋協助減廢。

本年初就有調查指,47%港人表示在外出用膳時,會吃剩約四分之一的飯菜,24%受訪者稱,即使知道分量過多亦沒有要求少飯。

要提高市民的惜食意識,不止政府要多宣傳,更須有餐廳配合,而其實餐廳看重減廚餘問題,也不是沒有着數,一來可減低處理成本,二來脫去「大嘥鬼」的標籤,對於餐廳來說,也是形象改善工程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