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因「不當言論」被聯邦政府取消簽證
(本報綜述)美國國務院近日宣布,已撤銷六名外籍人士的簽證,原因是他們在社群媒體上對保守派活動人士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事件發表煽動性言論,部分留言甚至暗示「他該被殺」。
國務院在社群平台X(前推特)上表示,這六人分別來自阿根廷、南非、墨西哥、巴西、德國及巴拉圭,並強調:「美國沒有義務接納那些希望美國人死亡的外國人。」該部門補充,仍在持續追查其他對柯克之死表達「讚揚或慶祝」的簽證持有人。
國務院未透露這些人目前是否在美國境內,也未說明他們持有何種類型簽證。根據《CBS新聞》報導,國務院官員拒絕進一步說明,但重申相關行動屬於「保護國家利益」的範疇。
柯克是保守派青年組織「美國轉折點」的共同創辦人。今年9月10日,他在猶他谷大學發表演講時遭槍擊身亡。警方指稱,22歲的猶他男子泰勒‧羅賓森(Tyler Robinson)從校內建築屋頂開槍行兇,目前被控加重謀殺罪。
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展開更廣泛的整肅行動,不僅撤銷多名外籍人士簽證,五角大廈與特勤局也暫停涉及在社群上發表負面言論的軍人及特工職務。副總統萬斯(更呼籲民眾「向僱主舉報」任何在網上慶祝柯克之死的人。
此外,特朗普政府近月來亦多次以言論為由撤銷或威脅撤銷簽證,包括指控部分參與反以色列示威的國際學生散布「反猶太言論」,並於上月撤銷哥倫比亞總統古斯塔沃‧佩特羅的簽證,原因是他曾呼籲美軍在紐約示威時「拒絕服從特朗普的命令」。
不過,法律學界對政府是否能以「言論內容」作為撤簽依據仍存爭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法學院榮譽教授尤金‧沃洛克指出,美國最高法院雖承認政府在拒絕外國人入境上擁有廣泛裁量權,但對於「是否可因言論而驅逐已在美境內的外籍人士」,法律仍未明確界定。
他表示:「外籍人士在免於刑事懲罰或民事責任方面,享有與美國公民同等的言論自由保護,但涉及入境或驅逐問題時,規則就變得模糊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