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魯瑪縣府委員會舉行公聽會 就對華裔社區所造成的歷史性傷害正式道歉
將撥款二百五十萬美元籌建朗花墓地紀念園
(本報記者俄廣才攝影報導)麥魯瑪縣政府委員會於6月26日上午舉行公聽會,就歷史上佔用朗花墓園修建辦公大樓、停車場,及強行移除墓葬遺骸等官方行為,委員會正式承認並就此對華裔社區所造成歷史性傷害公開道歉。 委員會還通過決議,在2025至2026 財年預算中撥款100萬美元,及在2027財年追加撥款150萬美元,用於按照社區支持的設計建造朗花墓地紀念園,同時承諾將在明年密切監督紀念墓園的建設。
縣委員會主席傑西卡 維加 佩德森(Jessica Vega Pederson)、副主席茱莉亞 布里姆-愛德華茲(Julia Brim-Edwards)、縣議員文斯 瓊斯-迪克森(Vince Jones-Dixon)、梅根 莫耶(Meghan Moyer)、善農 辛格頓(Shannon Singleton)等出席公聽會並講話。
傑西卡 維加 佩德森主席表示,「委事會的這一決議是對過去錯誤行為的真誠道歉,以紀念早期埋葬在朗花墓地那些未被承認的華裔先賢以及他們的故事。非常重要的是,這一舉措是與我們的華裔美國人社區密切合作制定的。」
縣議員梅根 莫耶認為,她很榮幸此刻能夠代表朗花墓園第 14 號墓地所在的第 1 區,因為「這讓我有機會參與披露歷史事實,並開始與我引以為自豪的華裔社群進行和解。」莫耶說:「此時,任何言語都無法改變這種歷史行為,但我們至少應該承擔責任,採取真誠的態度,共同努力挽回這段歷史對華裔社群所造成的傷害。」
全美同源會行政委員、砵崙中華會館前會長、前俄勒岡亞太事務委員會委員長應書琪在發言時表示,對縣委會為解決華裔社區面臨的不公正待遇所做出的決議表示誠摯的感謝。 他說:「20年前身為中華會館會長與縣議員和社區合作收回了這片墓地,拆除了辦公大樓和停車場,考古發掘現場至今仍保存完好。看到縣府委員會敢於承認過去的錯誤,並向華裔社區公開道歉,我感到非常欣慰。」
砵崙中華會館副主席李汝堯在發言中表示,「我們尤其感謝縣政府就過去行為向華人社區正式道歉。歷史上他們曾向中華會館施壓,要求其拆除華人公墓以便在原址建造辦公設施,令當時的中華會館陷入困境。他們不願清除墓地但別無選擇,不得不在壓力下做了出痛苦的讓步,還要承受社區的憤怒和悲痛。」
「縣府的這份道歉不僅承認了其所造成的歷史性傷害,也承認了那些被迫承受傷害的人所承受的重壓。」李汝堯說。
砵崙同源會副主席海倫 應(Helen Ying)在公聽會上的發言中指出,「縣府委員會批准正式道歉,履行社區要求的紀念園項目並與其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以及和Metro(都會局)合作,確保該遺址得到充分重視,這些都是我們邁向恢復性司法道路的關鍵步驟。」
海倫 應強調,「我們要求縣府委員會通過,在2025年秋季施工承包之前與 Metro達成協議的議案,這將展現出縣府針對社區承諾的堅定和持續的執行精神。它必須促使縣府全力投入這項工作,才能推進修復歷史性傷害並逐步走向治癒。」
海倫 應在隨後接受採訪時表示,多年來,我們參與了由Metro主辦的社區論壇與討論,正是透過這些互動,我們逐步揭示了層層的歷史性傷害的真相。我們了解到,縣府在抹除這段歷史中曾扮演角色,對安葬於第14區的華裔先賢缺乏應有的尊重。
海倫指出,朗花墓園的第14區對波特蘭華裔美國人社區具有深遠的文化與精神意義。數百座華人墓地遭到褻瀆,近三千位先人因縣政府的作為而被從公共記憶中抹去。祭祖是我們文化中極為核心的傳統,這些行為造成了深刻且持久的歷史性傷害。
在談到朗花墓園具體實施方案時海倫介紹說:「朗花墓場華人紀念園項目由Metro主導推動,並已投入了由選民於2019年通過的公園債券中撥出的400萬美元。隨著麥魯瑪縣在2025至2026財年額外撥款100萬美元,該項目已更接近實現社區支持的設計所需的總體資金。縣府方面預計在2027財政年度再追加撥款150萬美元,也將進一步協助填補剩餘的預算缺口。」
「目前,社區參與和設計階段已接近完成,施工階段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啟動,預計紀念墓園設施於2026年完工。」海倫說。
史料記載,朗花華人墓地的建立遠早於波特蘭城市的歷史。
美西部鐵路籌建初期,大量的中國勞工進入了俄勒岡州。當時的鐵路公司於1850年買下了這片土地,做為華人勞工專用墓場。
自1868 年以來,多達2,892名早期華工被安葬在朗花墓園。後來的研究表明,大多數逝者被埋葬在一片名為「第14 區」的區域。在Metro的歷史記載中,第14區被描述為「擠滿了刻有中文文字的墓碑」,墓地還建有一座神龕,供人們按照他們的傳統習俗向先賢獻祭。
1928年,麥魯瑪縣府從私人手中接管了朗花墓地,並終止了華裔社區逝者的埋葬及其他文化習俗等所有對第14街區的使用。
1928年和1948年,朗花墓園曾有兩次「撿骨回鄉」的行動。當時,大部分遺骸運回了中國,沒有被運回的剩餘部份遺骸則被重新安葬在朗花墓園的其他位置。早期華工後裔們其後才得知,縣政府工作人員用推土機移走了許多遺骸,並沒有採取謹慎、具有亞裔傳統性文化的收集措施,也沒有記錄或追蹤任何人、包括兒童的姓名、籍貫等信息。墓園中其他區域的墓葬並沒有遭受如此褻瀆。
1953年,麥魯瑪縣在墓園西北處即第14區,建立了縣府辦公大樓,後因年久失修大樓被廢棄。50年後的2003年,縣府打算將此地段賣給開發商,引發當地華裔社區的強烈反響。
據中華會館1952年的紀錄顯示,當時有登記在冊的59名孩童的遺骨仍安葬在第14區未曾遷移。由此,砵崙朗花之友社、中華會館、同源會等社區組織,以及州歷史古跡委員會、歷史博物館等就朗花墓園賣地一事,從2003年開始與麥魯瑪縣府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共同「協商」,最終決定由西北考古探查公司進行定點勘測進行驗證。
2005年初,經過連續多天的勘探之後,考古學家Jo Reese等於1月19日下午,在辦公大樓定點預測出的位置上,挖掘到並列埋葬的兩副棺槨,隨後發現臂部骨骼。據探查公司專家考證,所發現的手臂骨遺骸年齡約在十三、四歲之間。
時任中華會館主席的應書琪在挖掘現場表示,「東南區二十街夾摩利臣街的第14號地段歷史上就是華工墓地,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另一方面,1976年俄勒岡州政府相關部門曾明確表示,要保護朗花華工墓地這一歷史遺跡。他強調,「今天的挖掘發現了墓穴遺骸,然後再填上新土重新掩埋,令人內心感到非常不安。」
2005年8月15日上午,佔用朗花墓園達53年之久的麥魯瑪縣政府原辦公大樓開始拆除,此地段將改建成綠地,還給朗花墓園一個清靜的環境,並提出計劃設立一座紀念碑以誌後人。至此,有關朗花華工墓地遺址建立公共設施的議案,有了一個明確的概念。
二十年後的今天,經過社區各界的共同支持與參與,麥魯瑪縣府委員會終於就朗花墓地事件對華裔社區所造成的歷史性傷害,做出了正式道歉並撥款建造紀念墓園的決議。
當縣委員會主席傑西卡 維加 佩德森宣佈縣府委員會的這一決議時,公聽會上響起長時間熱烈地掌聲,許多社區代表是含著眼淚走出會場的。
全美同源會行政委員應書琪更是在他發言時就感慨不已,當場落淚。
應書琪在隨後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認為,麥魯瑪縣政府的公開道歉和撥款建造紀念墓園,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舉措。這不僅是對過去不公正行為的承認,也是對已故華裔先賢和華人社區的尊重。」
「這確實是俄勒岡州歷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因為它表明了當地政府對於促進多元文化和修復歷史傷痕的充分重視。」應書琪說。
公聽會結束後,部份社區代表在縣府大廳合影留念。有代表提議:「今天是個高興的日子,大家應該笑起來。」的確,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要笑起來!」因為只有這些為此項目奔波了二十餘載的代表們,以及所有參與、支持該項目的社區各界的奉獻者們,才能深切體會到這些笑容背後所飽含的砵崙華裔社區百餘年間的歷史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