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花墓園基金會舉行清明節祭祀活動
介紹紀念祭壇設計理念聽取民眾意見 呼籲縣府就歷史傷害向華裔社區道歉
(本報記者俄廣才報導)四月五日上午,Metro 與朗花墓園基金會(Lone Fir Cemetery Foundation)在朗花墓園舉行清明節祭祀儀式。
全美同源會副主席、朗花墓園基金會主席Helen Ying,Metro Lon Fir負責人Karen Vitkay,麥魯瑪縣專員Meghan Moyer,全美同源會行改委員應書琪,知名華裔設計師何巽,中華會館副主席李汝堯,藝術家Qi You與Sophia Xiao-fan等參加了活動。
Metro Lon Fir負責人Karen Vitkay,及朗花墓園基金會主席Helen Ying先後講話,她們向參加活動的民眾介紹朗花墓園的歷史,以及籌建紀念祭壇的構想。
基金會主席Helen Ying在講話時表示,籌建朗花墓園紀念祭壇的構想由來已久,目前已得到Metro四百萬美金的支持,但距離總體費用仍有一段差距,希望麥魯瑪縣政府資助二百萬美金以完成此項目。
活動現場展示了紀念祭壇的設計方案及草圖,供民眾參觀,同時聽取民眾對該方案的意見或建議。
Qi You 和 Sophia Xiao-fan兩位藝術家進行演講,詳細介紹了他們對紀念祭壇的設計理念。
應邀參加活動的兩位學生Lucas Zhang與Derica Theobald,則在活動中分享了他們圍繞該墓園進行的研究和影片攝製計劃。
史料記載, 華人與鐵路是一起出現在波特蘭的,朗花華人墓場的建立還遠遠早於波特蘭城市的歷史。美西部鐵路籌建初期,大量的中國勞工進入了俄勒岡州。1805年,當時的鐵路公司買下了這片土地,做為華人勞工專用墓地。
1855年,波特蘭開辟出一片墓區用來安葬早期拓荒者,朗花墓園西南角的一片坡地被單獨劃出,成為早期華工逝後的一席之地。
研究表明,1868年以來,至少有 2,892 名華裔先祖曾經埋葬在朗花墓園。
1928年和1948年,朗花墓園曾有兩次「撿骨回鄉」的行動。1949年麥魯瑪縣在墓園西北處建立了縣政府辦公大樓即Morrison Building,後因年代久遠大樓被廢棄。50多年後的2003年,縣政府打算將此地段賣給開發商,引發當地華裔社區的強烈反響。
據本地政府1952年出具的報告顯示,當時有記錄在冊的59名孩童的遺骨未曾挖掘。由此,砵崙朗花之友社、中華會館、社區組織、商會、州府歷史古跡委員會、歷史博物館及當地政府就朗花墓園賣地一事,從2003年開始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共同「協商」,最終決定由美西北考古探查公司進行定點勘測。
經過連續多天的勘探後,2005年11月19日,美西北考古探查公司高級考古學家Jo Reese 等考古工作人員,在摩利森大樓定點預測的位置上,挖掘到並列埋葬的兩副棺槨,隨後發現臂部骨骼。據考古探查公司專家考證,所發現的手臂骨遺骸,年齡約在十三、四歲之間。
當時,時任中華會館主席的應書琪先生曾表示,東南區二十街夾摩利臣街的第十四號地段歷史上就是華工墓場,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另一方面,1976年俄勒岡州政府相關部門曾明確表示,要保護朗花華工墓場這一歷史遺跡。應書琪強調,「今天的挖掘發現了遺骸墓穴,然後又再重新鋪上新土掩埋,令內心感到非常不安。」
2005年11月,有關部門就籌劃將朗花華人墓場將改造成一座設有俄勒岡華工史紀念碑的街心公園,同時著手募捐籌款等準備工作。
20年後的2025年,Metro和朗花墓園基金會繼續在為籌建墓園紀念祭壇四處奔波,希望得到相關機構更多的資助和支持。
近兩年來,波特蘭同源會一直努力爭取麥魯瑪縣政府就朗花墓園事件,對華人社區造成的歷史傷害做出正式道歉。此前,同源會董事會成員Helen Ying和 Michael Yun 以及Metro工作人員 Karen Vitkay已經於今年2月份向麥魯瑪縣委員會提出了這項請求。
為此,波特蘭同源會定於在今年5月14日、21日、28日三天的下午6時至8時,在麥魯瑪大樓等地舉行預算公開聽證會。指出,這將是爭取紀念祭壇項目和長期維護資金、以及反映華裔民眾心聲的重要機會。
希望僑社各界積極參與,以確保這項努力取得實際成果。
了解聽證會詳情請發送電子郵件至 Lone Fir Cemetery 紀念花園專案團隊: 。(圖片由全美同源會行改委員應書琪先生提供)